AI眼鏡大戰升級:巨頭進場,新創團隊的生存危機?

2024 年下半年 AI 眼鏡爆火,熱鬧程度已經被稱為 “百鏡大戰”,不過主要是AR類創業團隊主導,且遲遲未能出現 “現象級” 產品。 目前最受矚目的 AI 眼鏡,還是國外由 Meta 和百年眼鏡老店雷朋聯合推出的 Ray-Ban Meta 。

今年(2025年)隨著國內大廠的強勢入場,百鏡大戰正變得愈發激烈。 面對大廠的技術和資源碾壓,留給初創企業的機會還剩多少?

3月24日,小米透過旗下品牌米家發表了一款AI音訊眼鏡~ MIJIA智慧音訊眼鏡2,售價人民幣1199元。 但真正的「小米眼鏡」可能在今年下半年露面,具備雙晶片和攝像頭,整合AR導航、即時翻譯、智慧識物、一鍵變色等功能。

4月16日,華為發表了最新的AI眼鏡產品~華為智慧眼鏡2鈦空圓框光學鏡,為一款智慧音訊眼鏡,不支援拍照和畫面顯示,售價人民幣2,299元。

但大廠做 AI 眼鏡,還要跨過以下兩關:

I/ 突破技術瓶頸

「品質、續航力、算力」 構成的不可能三角,仍是產業通病,大廠需要慢慢找到解決方案。 小米、阿里等押住的雙晶片能否真正解決這一難題,得等產品露面後才能見分曉。

2/ 前景問題

不只一位從業人員表示,他們不清楚 AI 眼鏡的真實市場有多大,雖然產品看起來很酷,但用戶接受度不好說。

目前全球唯一稱得上成功的案例只有Ray-Ban Meta,但其銷售量主要靠雷朋的品牌積淀,走的是相對簡單的音頻+拍照+AI路線。 其他路線中,AI音頻眼鏡熱度銷售一般,被消費者認為和耳機功能差不多;最熱的音頻+拍照+AR+AI眼鏡,雖然只比Ray-Ban Meta多了AR顯示功能,但價格、重量和續航都會受到影響,消費者的接受度有待驗證。

更深層的挑戰來自於社會接受度,如今AI眼鏡所使用的攝影機也陷入了巨大爭議。 目前所有的AI眼鏡都需要先拍攝再翻譯,如果無法做到即時,那用手機翻譯更方便快速。

綜合來看,AI 眼鏡必須取代手機70%的功能,才能成為普適性產品,而這都需要借助相機完成。

AI眼鏡產業的未來型態依然充滿變數:它究竟會發展成為類似手機般的通用產品,還是像眼鏡一樣的時尚單品,亦或是在特定環境下的工具,目前還沒有定論。

所以也有從業人員樂觀估計,大廠入局 AI 眼鏡市場,將迅速對創業團隊形成全方位碾壓,但創業團隊可以透過差異化打法,爭取生存空間。

2024上半年主要是創業團隊入局,它們下半年便陸續發布產品,大廠加入這一賽道則集中在2024年下半年到現在(2025年上半年)。 隨著今年下半年各家AI眼鏡陸續發售,最快到今年底,這個市場前景將慢慢清晰。

Leave a Reply